今天要講的干部,是狹義的“干部”,就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,他們是一個企業事業的核心力量。干部占據巨大的資源,干部失控組織就失控,干部發瘋組織就發瘋。干部的使命感、責任感和能力缺失,是企業最大的危機。
我們研究企業的發展史、成長史,發現一個企業最大的危機、最大的威脅、最大的問題,不是來自于外部環境,更不是來自于競爭對手太強,而是來自于內部。
內部來講,首先是來自于干部,正確路線確定以后,干部就是決定因素。
干部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就是企業最大的危機;干部責任的缺失,就是一個企業最大的威脅(也就是說企業最大的威脅來自干部責任的缺失);再就是,企業在戰略轉型時期最大的問題是來自于干部能力的短缺。
總結成三句話:
1. 企業最大的危機是干部缺乏使命感、干部激情衰竭(不愿意持續奮斗)。
干部如果缺乏使命感、缺乏激情,就導致整個組織缺乏活力。企業活力的源泉來自于我們的領頭人有沒有使命感、激情,是否愿意持續奮斗。華為一再強調“企業要以奮斗者為本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2. 企業最大的威脅是干部責任感的缺失。
很多干部在變革面前、在轉型時期,不愿意承擔責任,不履責、不作為,官僚主義、形式主義,遠離市場、遠離客戶。
3. 企業最大的挑戰是干部不學習、職業能力滯后、領導力不足。
企業一旦進入新的事業領域,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干部的經營能力短缺、領導力短缺。所以,干部管理才是一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。我們經常講,人力資源是企業的戰略資源,但一個企業真正的戰略性資源,是干部。
企業的內在的激情、內在的活力,來自于人的使命感。也就是說,道不同不相為謀,卓越的組織首先是由共同信念者所組成,有共同的信念、共同的追求、共同的價值取向。信念可以產生組織的激情,有追求,做事就奮不顧身,就有奉獻精神。
人為使命感工作,才能真正做到一切為了整體,盡職盡責,就能持續奮斗。
當企業家一次創業成功以后,有了一定的財富,人所面臨最大的障礙就是“小富即安”,不想持續奮斗,身上有了各種榮譽、名譽舍不得放棄。
這也是我以前講的,企業家的“目標追求封頂理論”:企業家和高管團隊“小富即安”,不愿意持續奮斗,企業的成長碰到“天花板”。企業家的追求、使命感就是企業的“天花板”。
中國很多企業發展到今天之所以停滯不前,就是企業家和企業的高管“目標追求封頂”,人生價值迷茫,找不到未來事業的激情在哪,導致整個組織“糜爛”,導致整個組織沒有激情,沒有活力,最終導致沒有競爭能力。所以,組織要重塑組織激情,重塑干部使命追求。
1. 無理想追求,價值迷茫
很多企業家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,反倒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。大多數人在一無所有時,不會多去考慮人生的基本命題,一旦有了一定財富反而會去思考人生哲學,思考我是誰、從哪里來、到哪里去。
“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”,人就開始痛苦、開始郁悶。如果思考不清楚,就會人生價值迷茫,找不到事業的方向,激情衰竭,出現宿命論,或者干脆奢靡腐化。
所以很多老板取得一定財富之后,就往往對自己說,干嘛還要那么努力呢?干嘛要持續奮斗呢?又有什么意義有什么價值呢?
思考不清楚,找不到存在價值的時候,就開始求神拜佛,甚至迷信。
我不反對信佛,但應該與企業經營分離,搞企業經營不能動不動把佛家語言用到企業經營,更不能把佛家信仰當作升官發財、指點迷津的一種進路。
我認為企業家就是企業家,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企業家的本分,創新、敢于承擔責任,這是企業家血液里流的東西,所有企業的理念都交給佛家語言做詮釋,企業一定出問題。企業家要有信仰,不論是信仰佛教、基督教,還是儒家,這是人的信仰。
但是企業家的個人信仰不等于企業的信念與追求,個人的信仰與企業的信念追求不要混為一談,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,是企業家把個人的信念追求與企業的信念追求融為一體,試圖用宗教的信仰替代企業的信仰,這就走入了誤區。
宗教信仰是超越政黨超越企業的一種超越性價值體系,企業是功利性組織,是要參與競爭的,佛是講究善、真、不求利、不求回報,將個人的宗教信仰當成企業的經營理念,我認為是走入了誤區。佛的語言很多是一種境界,只能夠逼近,不可能完全做到,而企業的理念是需要做到位,是需要落到實處的,是需要落地的。
這就是我說,企業沒信念、企業價值迷茫,錯把“迷信”當作信念,把組織折騰得沒激情。
2. 事業心衰竭,工作激情衰竭
我們很多中高層干部沒有事業激情,精神萎靡,不在工作狀態。工作任務、組織目標無法完成,不會積極想辦法,被動工作。領導說干什么就干什么,有的人看上去很積極,實際上缺乏主動性。
主動性缺乏背后是事業激情的衰竭,消極懈怠,這點在很多中高層干部,尤其是中層干部身上表現明顯。
中層干部是組織的腰,腰不在工作狀態,就像男人腎出問題就沒有陽剛之氣,特別是中層干部的事業激情缺乏,組織就會出大問題。
華為所說的,高層要靠使命感、中層要靠事業感、基層要靠饑餓感。事業激情衰竭,主要是針對中層干部,中層的事業激情不能衰竭,“腰”不行組織就“拉稀”,組織就沒有支撐。
3. 安于現狀,只圖工作安逸舒適
這是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組織沒有使命感的表現。我的意思不是說不去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干部也要保持身心健康,但是不能過度享受生活、圖工作的安逸舒適。
很多老板說,我現在當甩手掌柜,讓別人干去,我說除非你不是企業家,為什么很多中國企業家都跑去做投資家?就是做實業很辛苦,做實業就得像王永慶那樣,最后死在工作崗位上。上了企業家的賊船,就別想下來。
所以,我認為企業家就是不安于現狀的人,是把事業作為人生最終追求的人,可以享受生活,李嘉誠也享受生活、邵逸夫也享受生活,但是在享受工作的同時能夠把工作做好,把事業做好,能夠持續奮斗。
中國很多企業家一享受生活就“溫水煮青蛙”,感受不到外部環境的變化,安于現狀,不愿意持續奮斗。
我特別贊同李健熙的話,要想成為公司的核心干部,就必須持續奮斗,必須比團隊提前一個半小時上班,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,企業才有競爭能力。所以華為才會提出“以奮斗者為本”,只有持續奮斗、保持企業內在的激情,企業才有持續的戰斗力。
干部不能安于現狀,不能圖安逸,成就感更多來自于事業而不是享受生活。尤其作為企業的高層干部,更應該把事業的成就作為滿足感、幸福感的來源。
4. 缺乏激情,不敢挑戰新目標
特別是企業戰略轉型時期,企業要進入新的產業領域,一切從頭開始,很多干部都不愿意去干,守成而不開拓新事業、不愿意接受新挑戰,總覺得企業已經不錯了,為什么還要更多挑戰性目標,定目標的時候都希望越低越好,都不愿意嘗試挑戰更高目標。
組織中如果中高層對新事業、新業務缺乏投入的激情時,這個組織是沒有使命感的組織。有使命感的人一定會不斷開拓新事業、不斷接受新挑戰,會在新事業、新發展、新目標之中,去尋求滿足感。
5. “占著位子、拿著票子、混著日子”
企業中許多中層干部是占著位子、拿著票子、混著日子,不僅不創造價值,還相互制造工作、制造麻煩,相互提供就業崗位。組織大了,所有人都搭便車、占著位子不作為,只求回報、不講貢獻,這個組織一定沒有競爭能力。
所以組織要變革、要扁平化、要消減管理層級,核心目的就是讓每個人有價值地工作,都能創造價值。這也是使命感缺乏的表現。海爾為什么搞自主經營體,用會計核算體系核算每個人的價值,就是企業大了以后,為了防止搭便車,防止占著位子不創造價值。
以會計核算的方式去核算每個干部每個骨干,看他們究竟為公司做了多大貢獻,貢獻是大于所得還是低于所得。只有每個人都成為價值創造者,組織才有競爭能力。
6. 居功自傲,放縱不自律
有使命感的人一定是嚴格要求自己,不放縱自己,嚴守組織規則。柳傳志所講的,企業利益大于一切,會主動去補位、主動去協同。
沒有使命感的人往往死守“一畝三分地”,居功自傲,無視組織規則,或拉山頭和組織叫板。我認為真正有使命感的干部,對自己會不斷有更高要求,對自己有約束,自律不放縱。
很多因為腐敗落馬的官員,最后后悔的話幾乎都是“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,從小的細節上沒有遵守規則,放縱了自己”。有使命感的人一定對規則有敬畏感。
7. 不學習,沒有自我批判精神
人一自滿就覺得自己特別“?!?,我經常在講,管理學界沒有大師,大師就是“大糞”。
當你自稱自己是“大師”時,就傲視群雄,一旦傲視群雄就失去批判精神、不肯學習。不學習,人的能量與外部之間就沒有交換,沒有能量交換就萎縮,池水就發臭,開始發臭的人就是“大師”。
管理實踐才是我們最偉大的老師,管理實踐不斷在變,沒有永恒大師。
當然,你若真想成為大師,除了不斷學習還要熬年頭,使自己活得更長,當你活到九十歲你的競爭對手基本就沒了,當你活到一百歲,競爭對手幾乎就沒了,當你活到一百零五歲,所有人都是你的徒子徒孫,你自然成大師。
所以有使命感的人,是善于學習、終身學習、空杯心態的人。
像柳傳志、任正非、王石為什么能成為中國最厲害的企業家,就在于他們謙虛的心態、不斷學習的精神?!吨袊洜I報》曾經請我談對任正非的印象,我說任正非經?!把础蔽覀兊闹R,他的學習精神、融會貫通能力是很多人比不了的。他經常和世界級企業家交流,與高手過招。
學習很重要一條就是和高手過招,比你能干的人去交流,只有與高手過招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差距,才會有危機感。只與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,只有輸出沒有輸入,與高手過招才能成長。
另外,學習不是知識的儲存器,學習最重要的利用知識、轉化知識。
8. 個人利益大于組織利益,拉幫結伙
有使命感的人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法則,只有組織在才有個人價值在,離開組織、離開平臺個人使命就沒有承載體,一個人是做不到包打天下,只有融入組織,以組織利益為重,有全局意識,才真正能夠把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融入一體。
衡量一個干部有沒有使命感,在于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發生矛盾時是如何取舍,另外一個是不是拉山頭、拉幫結伙。
9. 牢騷遍地,個個是負能量場
有使命感的干部往往能認同并踐行公司核心價值觀,具有感恩心態,正能量輸出,不是天天對著團隊發牢騷、抱怨,成為負能量場。
人一輩子要和兩類人打交道,一是與有能力的人,一是有正能量的人。
天天抱怨懷才不遇的就會是懷才不遇,天天和賭徒在一起就會成為賭徒。干部有正能量,組織才會有正能量;企業所有人都在談別人的問題不談自己的問題,組織就成了負能量場。
什么叫文化建設,文化建設就是要形成正能量場,大家能夠朝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,而不是與組織的目標相互排斥。
10. 漠視外部環境變化
很多企業做大了,干部自我感覺太好,感覺不到來自市場的變化。
張瑞敏所講的,做企業要“戰戰兢兢”,時刻關注外部的變化,時刻提高自己和組織對外部環境的自適應能力。
什么叫時代企業?就是能夠與時俱進的企業。企業對外部環境不能漠視,干部對外部環境不能漠視,當干部自我感覺太好的時候,也是企業出問題的時候。一方面不把團隊、不把市場放在眼里,另外就是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不愿意去變革。
以上列舉的十個方面,都是干部缺乏使命感的表現。
我認為,責任產生組織的理性(確保戰略落地、方向正確),責任勝于能力,責任使得一個企業具有理性的力量。
對于組織來講,組織是一群心懷責任感、具有責任擔當的人組成,責任是企業的生命線;對于個人來講,責任是個人職業生涯的通行證。一個企業的團隊都有對客戶負責的責任心,企業所有的漏洞都有人去補,這個企業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死的。
另外來講,一個人只要有責任感,在任何地方都會有機會,職業生涯就不會死。從這個角度講,責任大于能力,責任成就卓越。
在一個企業的轉型變革時期,干部如果不愿意擔負責任,轉型就難以成功。所以,中國企業最大的威脅是源于干部沒有責任擔當。中高層干部應該是負責任的表率,責任高于一切,要重塑責任體系。
責任之所以能夠產生理性的力量,我認為有幾個方面:
1. 責任體現一種承諾。是對公司價值觀的堅守與承諾,體現對客戶價值、團隊發展、股東回報的承諾;
2. 責任體現一種敬畏。是對守法經營與市場規則有敬畏感,對組織制度與規則有敬畏感,對履行崗位職責有敬畏感;
3. 責任體現一種擔當。所謂擔當就是敢于拍板決策,能夠抓住發展機遇的擔當、自我變革的擔當、自我超越的擔當,是用心做事,精進之心做事;
4. 責任體現一種完善。是對錯誤的反省,對自我的反省,人不斷完善自己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;
5. 責任體現一種貢獻。責任最終體現在組織目標的實現上,體現在為組織貢獻價值,體現為組織創造績效;
6. 責任體現一種心理契約。從更高層面看責任,責任是組織的心理契約,是忠誠于組織、使組織放心的一種契約。
同時,責任作為一種管理體系來講,是責、權、利、能四位一體。卓越的組織是由一批志同道合,具有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人組成;是由心懷責任、敢于擔當的人組成。卓越的組織需要卓越的能力和互補性的干部團隊。
企業組織
能力診斷
定制企業戰略落地
解決方案
定制企業業績提升
解決方案
定制企業人才培養
解決方案
咨詢更多企業難題?
020-38824227